资源服务

首页 > 资源服务 > 正文

【师说·研修总结】遆子龙: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职责的思考

来源: 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     日期:2023-04-21   点击数: 

【编者按】2022年4月,第八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正式开班,八个月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研修活动得到各位老师的热情参与。12场丰富精彩、具有深度的教学活动,涵盖了立德树人、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内容,助力各位老师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除撰写教研论文外,老师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心得体会。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期待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研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本期,将分享土木工程学院遆子龙老师题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职责的思考”的研修总结。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职责的思考

第八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十二期的培训讲座,涵盖了立德树人、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以及新工科、混合式教学技术等新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内容饱满,收获良多。研修期间,恰逢以chatGPT等为代表的大语言人工智能模型“横空出世”,其知识面宽度可能让最博学的教师也难望其项背,其智能化程度让不少计算机从业者也惊呼“好得可怕”。在短短数月,其对各行各业的冲击已初现,其中,教育也是最多被讨论的话题,不少“颠覆”传统教育的观点也甚嚣尘上。结合研修班的学习内容与chatGPT在个人教学中的使用经历,本人对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型高校教师的工作与职责进行了初步思考。

人工智能时代是挑战也是机遇

挑战和机遇永远并存。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技术,对各行各业带来最本质的改变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转变,而非颠覆。人类历经了三次技术革命,教育与教学仍然是支撑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知识传承的重要活动,只是讲授的媒介、工具、理念产生了重大变化。正如冯晓云教授所讲,新工科背景下教育和课程建设应有新结构、新质量、新理念、新体系和新模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与教学也应具有新思路、新模式。同时,这“倒逼”高校教师应不断适应新的角色,承担新的职责。从长远看,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对全人类社会发展是”向好“的,相信对于教育与教学,人工智能也将会是避免教师重复性劳动,专注思辨与创新思维讲授的”好助手“。

智能模型难以替代有温度的语言

正如第四期柴芦径教授所讲,用语言塑造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有温度的生动语言是促学的一剂良药,也是教与学的关键媒介,是人工智能灰色提示器下一串串答案所无法替代的。无论是文科还是工科,教育都应是人文且有温度的。良好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声筒,教师的个人魅力、生动的语言技巧、春风化雨的感染力,都是教育教学重要的环节。此外,人工智能虽有智能,但目前还难有深刻的”智慧“,而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以身作则,传授智慧。正如第五期邢磊博士所讲,如何用设问与思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授人以渔中既有知识的讲述,也有智慧的传授。

人工智能协同教学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具有强大的知识面和语言能力。它不仅能够回答问题,还能提供有逻辑的分析和解释,这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教师传授型教育方式,极大降低了个人自学的难度与门槛。然而,目前的人工智能答案仍然需要专人引导并仔细甄别,避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例如,在《桥梁工程导论》教学中,我需要向学生列举若干桥梁因风灾导致的破坏或损毁案例,chatGPT提供了包括比利时Wevelgem桥,罗德岛州南部大桥等10座“风毁”的大桥,且时间、场景、原因分析得头头是道。因个人科研领域涉及桥梁抗风,我并未在研究中看到过这些案例,因此逐个核实,发现10个案例中9个为虚构。学生或行业外人士如果未加甄别地使用这些误导性答案,对个人知识体系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训练素材不断校正,人工智能模型可能修复这些“漏洞”,但应该明确,人工智能是学习助手,而非教学权威。

以身作则,立德树人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习导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关注学习方法而非知识本身,帮助学生培养开放性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个性化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道德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正如沈火明校长在第六期讲授中强调,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道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起到楷模引领的作用。

每个时代,唯一不变的是永远的改变,教育和教学亦是如此。从孔夫子坐而论道,到新兴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方式、媒介、工具日新月异,但育人的初心,立德树人的本质未有改变。感谢学校对年轻教师成长的关怀,也感谢教师发展中心精心组织的课程与辛苦付出!

作者简介

遆子龙,博士,助理教授,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教师,第八届研修班学员,从事跨海桥梁防灾减灾研究与教学。主持国家与省部级课题5项,获西南交通大学第十届教学竞赛一等奖,在Engineering Structures,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 Ocean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承担或参与了平潭海峡公铁桥等多座大桥的波流作用、抗风科研攻关。

8BD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