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助力教师应对智能时代教育变革,促进教师数智教学能力提升,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信息化与网络管理处举办第三期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习班。4月14日下午,开班仪式在犀浦校区智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举行。陕西师范大学何聚厚教授,我校国家级教学名师龚晖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李相强教授及85位研习教师参加开班仪式。开班后,何聚厚教授带来了本期研习班首场报告。
开班仪式:数智赋能教育变革新使命
开班仪式上,李相强代表学校对参培教师提出三点期望:一是立足全局,深化理解,把握教育数字化核心要义;二是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构建研习赋能新范式;三是躬身实践、参与变革,锚定"育人大使命"。他介绍,研习班基于教师核心需求,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理念迭代+工具赋能+实践创新”体系,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他勉励参培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浪潮中的“弄潮儿”,在技术迭代中坚守教书育人初心。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何钰老师和人文学院曹璞老师作为学员代表发言。
作为第二期研习班学员代表,何钰介绍了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陪伴支持下,她在知识图谱和智慧课程建设方面进行的系列探索和取得的成绩。她分享了对于“AI+教育”的目的、实现路径以及提升个人教学能力途径的思考,然后表示:“AI时代,教师需主动拥抱AI,不断学习、不断迭代、不断创新,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与时代同行。”

曹璞作为新学员代表接棒发言。她基于AI使用者和研究者双重视角,对AI时代的教师给出了破界者、摆渡人和织网者三重身份的定位。她期待,研习班能够实现从“破除技术迷思”到“重识人类价值”的认知跃迁,能够探寻用“AI赋能教育”弥合差距而非加大参差的教学设计。她认为,研习班不仅是智能工具的技能培训,更是教育生态的重构实验,并呼吁跨学科共建“智能教育生态网”,孕育真正的“数智化金课”。

作为见证者,龚晖回顾了三期研习班的变迁以及教师视野心态方面的成长。随着全国数智化教学实践的深入,平台、技术日趋多样,信息渠道日渐畅通,这些使教师对于如何跟上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有些无所适从。龚晖期待何聚厚教授接下来的报告能够拨开迷雾,指点迷思,帮助教师看清转型本质,获得进入数智洪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路径,将技术为教学所用。

解读数智教育演进:数智赋能教学设计与实践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何聚厚教授认为,数智赋能教学的前提是深度理解大语言模型,和人工智能“做朋友”。在此基础上,他深入讲解了数智赋能教学的实施途径以及设计与实践方法。

何聚厚从教育技术专家的视角,大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及面临的挑战,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的五个层级。AI 与教学深度融合如何落地?何聚厚结合具体案例,细致解析了国家方略举措和教师数智素养内涵,给出了数智教学从政策到课堂的路径重构方法。他指出,运用智能助教与学习助手实现个性化学与精准化教,是数智赋能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

在教学设计与实践层面,何聚厚通过案例全流程展示,介绍了如何进行数智赋能混合式教学的内容与活动重构设计。最后,他强调,技术仅是载体,教师智慧才是内核,AI工具的使用应服务于教学本质。

参培教师表示,何聚厚教授在报告中善于进行内涵解析和推理分析,层层深入的讲解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启发性,为应对AI时代教学挑战提供了系统方法论。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他们将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成长为“智慧型教育者”。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济南大学3所高校教师线上参与活动。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数智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构建长期支持体系,让教师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技术环境中保持学习动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