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竞赛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学竞赛 > 正文

【教学竞赛】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评委郑用琏教授与西南交大评委交流探讨评审规则

来源: 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办公室     日期:2015-09-25   点击数: 

我校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已经启动三个多月。为适应国家和四川省竞赛要求,我校本届竞赛参照“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实施方案”执行,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要求参赛课程提供8个学时的课程设计和相对应的8个课堂教学节段的PPT。复赛和决赛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为使评委们了解全国比赛的评审要求,9月17日上午,教师发展中心邀请到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评委郑用琏教授在九里校区逸夫馆4422教室,结合参赛教师的现场授课,为我校评委老师做了一场题为《从评委视角,看参赛选手》的报告,并与评委老师进行了研讨交流。

郑用琏教授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连任四届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组长。他首先介绍了自己参加湖北省和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评委的感受和评判标准。做了多年评委,让他对讲课比赛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全国教育总工会和各省教育工会举办的多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是基于对高校青年教师现状的关注,为广大青年教师展示教学才能、交流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搭建了平台。漫长的选拔过程,精心的赛前准备,对参赛者来说,本身就是一次全面系统的教学技能培训、教学经验总结以及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一批优秀的模范教师得以脱颖而出,各具特色的教学经验得到提升。经过层层选拔的选手之间进行交流切磋,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竞赛的优胜者对青年教师也起到了标杆作用。郑教授介绍了全国竞赛的规则和程序——每位选手临赛前提交的参赛课程教案需覆盖课程80%的内容,占15分;20分钟的讲课占80分;反思占5分。每位选手在赛前3小时内仅凭教材制作20分钟的教案和参赛PPT,其中,教案是关键,PPT是承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每位选手完成课堂讲授后1小时内需撰写本次参赛的教学反思。7位评委对每位参赛者的19项评价指标进行现场评分。评委不能交头接耳,没有交流的余地。不少于600字的反思中,选手需要对这堂课具体内容进行反思,反思在本堂课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分析原因。反思的得分关键在于是否有针对性,是否真实,“不真实不打动人”。比赛规则要求之高,评价内容涉及之广,对获胜者而言,“胜出”绝非仅凭一日之功,而是综合能力的展现。

“竞赛不等于讲课,又高于讲课。”郑教授认为。与随堂授课不同,比赛有规定动作,二十分钟要展示选手所有的才能。在比赛现场,评委判断、评价、挑选优胜者,要看内容、逻辑、口才、板书、仪表、教态、时间的把握以及应变的能力等诸多方面。他介绍了自己作为评委和组长的评判标准。“没有绝对标准,只有相对差异。”第一个标准,作为教师,要有爱心。这是郑教授心中的软指标和潜在标准。他认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要有关爱。这种关爱体现在上课是否有激情,参赛者与听众的声情交流足以可见一个教师对求知者的“感情”。第二个标准,是通过抓特色、找问题、讲规范、重启迪、凭感觉、看气场来排出名次等级。郑教授对这些细节进行了一一解读。他说评审“指标很细,感觉很重要。”要把控好时间,避免出差错。板书方面,提倡与教学内容符合的设计型板书的运用。第三个标准,是重视讲课内容的科学性、前瞻性、逻辑性和启迪性。大学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学问学识,讲述的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其与中学教师最大的不同之处即在于此。还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描述性学科的教师要善于归纳提炼,总结共性。

随后,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林鹏、电气工程学院符玲和建筑学院张毅捷三位老师分别登台授课,郑教授用国家标准进行了现场点评,并与我校评委进行了交流互动。他从教态、气场、铺垫方式、PPT制作、如何用好现代教学手段、课程信息量、提问方法、与同学的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和指导。他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定要赋予学生启迪和思考;PPT应精炼,语言要精简,具有规范性和严谨性,语速适中,同时,应富有激情,首先自己陶醉在讲课中,才能吸引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状态。他希望我校青年教师在千锤百炼后不断提升自己,在青教赛中全面展示自己。

本届竞赛复赛的评委,电气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体育部及工程训练中心等各教学单位的评委参加交流会。多位参赛青年教师旁听。交流会由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曾川主持,校工会副主席郑江和教师发展中心专聘教授范怡红全程参加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