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首页 > 交流合作 > 正文

【交流合作】西南交大教师参加四川大学“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研讨会并做分会场报告

来源: 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教育培训及教学评价科     日期:2019-07-12   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思政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突出立德树人根本,挖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思政内涵和育人特色,探索“课程思政”的理论、实践与保障机制,7月10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四川大学主办、超星集团协办的“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研讨会在四川大学召开。四川大学副校长张林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余东升教授、特邀主讲嘉宾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上海大学顾骏教授、南京大学罗新炼副教授、超星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史超博士、四川大学石坚教授以及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9所学校的420余名老师齐聚川大共话课程思政。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张红伟教授主持会议。

四川大学副校长张林教授代表学校对专家学者和与会老师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对课程思政的探索和改革情况。长期以来,四川大学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注重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今年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院年度“本科教学”目标任务进行考核,提出每学院至少应有10%的“课程思政”榜样教师/榜样课程。他强调学校将继续推动“课程思政”探索进程,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将学科资源、专业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品格塑造”“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立体化的育人模式。余东升教授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祝贺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在回顾了文化素质教育发展20年历程后,他强调新时代的文化素质教育更要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课堂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把不断探索课程思政作为重要任务。他指出课程思政还面临思想意识、教师能力、教育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挑战。他希望此次研讨会能够归纳总结已有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指导更多老师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

开幕式后,特邀主讲嘉宾先后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首先做了“在电路原理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的初步思考和行动”的报告。他分析了课程思政的由来,分享了作为电路原理课教师如何正确理解课程思政,在厘清了对课程思政3种常见错误理解的基础上,认为教师在课程中达成的最重要目的,并不是知识传授,而是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于歆杰认为,教师对待课堂的态度是潜移默化也是最直接的课程思政。他以电路原理课程为例,着重介绍了如何在经典的基础课程中,做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重在育人。”他强调。上海大学顾骏教授做了“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的报告,他介绍了上海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各项成果,反向逆推了该从何处着手开展以及建设课程思政的举措。他认为“无效果,不思政”,课程思政要定位于“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交汇点上,规划人生”。他从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破解学生思想困惑、提供思考索引四方面详细阐述了课程思政如何“以学为中心”。南京大学罗新炼副教授做了“星辰为伴 上下求索——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考”的报告,他认为课程思政的根本是要培养有价值辨识、有知识素养、有丰盈情感的人,老师的发展要经历“当老师”—“教书”阶段、“当好”老师—“教学”阶段、当“好”老师—“教育”阶段的三个阶段,并实现职业、事业、志业三重境界的追求。他总结自己在“天文学”系列课程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感悟:“好”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展现“大视野”、建立“大课堂”、涵养“大人格”,最终实现“大价值”。超星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史超博士作了“‘一平三端’助力课程思政新模式”的报告,他介绍了一平(云平台)三端(教室端、移动端和管理端)智慧教学系统,现场演示了如何借助“一平三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展现了技术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在助力老师更好实施课程思政上的积极作用。四川大学卓越教学特等奖获得者石坚教授作了“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育人”的报告,在分析了世界格局、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后,他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入手,提出面向未来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他真情分享自己老师及母亲的故事,提出立德树人首先要从教师本身做起,老师是第一身份,上好课是第一要务,关爱学生是第一责任, 教师必须具有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面向未来的教学能力、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还从自己所从事的外语教学中具体介绍了如何潜移默化地开展课程思政。

下午分组研讨会上,文、理、工、医4个研讨分会场设在四川大学智慧教室,每个会场的6~7位专家分享了他们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在自由发言阶段,他们还围绕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的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内容,如何做到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路径,课程思政的考核和效果评价等议题深入探讨和交流。

我校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思政科科长崔健和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杨成分别代表部门和学院,在理科和工 科分会场上,做了题为“‘课程思政’的理念、方法与探索”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及实施进展”的专题报告。

崔健从课程思政的背景、理念、方法和探索四方面展开分享。他详述了课程思政的理念中蕴含的概念、意义与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等,借鉴国外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经验,引发对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在此基础上,他将课程思政的方法归纳为:“科技发展与人文的关系是‘课程思政’的生成基础”“科学思维启发是‘课程思政’的着力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依托”“专业伦理渗透是‘课程思政’的价值依托”“专业历史和人物的教育作用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四个方面。最后,崔健具体介绍了一年来“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班的开展情况,并展示了研讨班中多位老师的研究和探索成果。

杨成介绍了土木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申报背景与基础、整体建设情况和主要内容及进展。重点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角度,解析了名为“以党建一流为引领,打造‘红土’ 文化,攻克课程思政,构建交通土建工程领域的‘三全育人’体系”试点方案的工作思路和进展情况。学院构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新方案,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挖掘弘扬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学院构建了科教融合机制,增强科研育人能力。通过打造科研育人典型示范体系、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探索科研育人评价机制以及严格学术诚信等渠道,实施科研育人。文化育人方面,杨成讲述了“红土”文化品牌打造的系列过程以及全方位宣传展示机制的建设情况,学院的文化育人效度由此得到有效增强。

我校两位老师的报告得到了分会场参会者的赞誉。主持人给予了我校“课程建设和改革走在前面,课程思政探索取得实效”的评价。

四川大学组织的本次课程思政研讨会具有高水平,主题报告和分组研讨内容丰富、启发性强,加深了我校与会人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为我校进一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本新闻稿在四川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报道基础上完成,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