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心得

首页 > 教发研讨 > 研修心得 > 正文

【师说·研修心得 】 程凤:勇于构想,敢于实践,不懈追求,持续突破

来源: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作者:程凤 编辑:王春婷     日期:2025-05-22   点击数: 


编者按:历时近一年的第十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涵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教学研究等精彩内容的12场教学活动,得到各位老师积极参与的同时,有效助力了大家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全面提升。除撰写教研论文外,老师们也总结了心得体会,分享一年来的研修感悟。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本期,将分享数学学院程凤老师题为“勇于构想,敢于实践,不懈追求,持续突破”的研修总结。
勇于构想,敢于实践, 不懈追求,持续突破

2024 年5月13日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发布“第十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邀请函,我看了通知并没放心上。5月20日有老师又在一个小微信群里发布邀请函,我犹豫片刻,想着平时要上课,孩子太小需要照顾等诸多事情决定置之不理。之后看着电脑沉默了一会,想到 2023年9月到12月参加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情形,从初赛、复赛到最后决赛,整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高校教师,持续精进并打磨自己的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即使是一门已经讲授过多次的课程,也总能从中挖掘出更多的深度与广度,更不用说在教学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与探索了。同时,想到自己总以没时间为借口错过了很多成长与学习的机会,非常可惜,更应趁此次机会改变充实自己。因此,我填了一些基本信息后报名参加了“第十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

我深感庆幸,自己的决定是如此正确。在2024年6月与 2015年1月间,我有幸参与了研修班精心策划的多场高质量讲座,每一场都如同知识的盛宴,让我满载而归。这些讲座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专业视野,更不断激发我的思考,促使我在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与改进。它们如同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让我在教育的海洋中更加自信地航行。

在这些演讲中,易思蓉老师于2024年6月3日下午所做的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做改革创新的先锋教师”的报告深深镌刻在了我心中,以至于听完讲座回家后我迫不及待的写了一份心得体会。易老师通过分享求学和工作经历,展现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她产生的深远影响。她敏锐观察到手工识别地理环境的弊端,勇于创新,开发出高效精准的识别程序,诠释了想法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面对编程语言的快速变化,她从零开始,以坚韧毅力掌握新技能,并激励学生追求梦想。她在教学和科研中注重积累,坚守教学一线,出版专著、录制网络课程,构建坚实的知识传播平台。科研上,她将每次研究视为积累,轻松整合成果,展现卓越洞察力。易老师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就的展现,更是对教学科研执着追求的鼓舞。她激励我面对困难要勇于尝试、实践,不断学习、积累、创新。未来,我将以易老师为榜样,不懈追求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不久后,来自浙江大学的周黎明老师,带着他那平淡中蕴含幽默、贴近生活且极具吸引力的演讲风格,为我们带来了“理论联系实际、 资源整合与深度热爱——我与我的 500 人大课堂”的精彩分享。周老师的演讲中,有几个瞬间让我印象深刻。他生动地讲解了獬豸这一神秘生物,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古代文化和法律象征有了更 深的理解。更让我惊讶的是,周老师将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 事情巧妙联系,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 它能在关键时刻保护我们的权益。但最让我动容的是周老师对待工作 和生活的那份热情。他仿佛将生活与工作编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成就。这种高效且充满热情的生活方式,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周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热爱与投入,让我深受启发。

遗憾的是,由于我的课程安排与研修班的演讲时间发生了冲突, 我不得不错过了几场原本期待已久的精彩演讲,心中充满了惋惜之情。

好在我有幸于 10 月 25 日聆听了南开大学李霞老师的“学习者视角下的有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精彩演讲。李老师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和互动游戏,让我深刻理解了有效教学“六维尺”、“教育七灯”和“结果导向”的教学设计等思考工具。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不仅学习到了有效教学的核心特征和实施路径,更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教师,应当树立成长性思维,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李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对学生的教学, 也给我作为教师的管理者带来了很大启示。她强调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师生互动中,也隐含在“向下管理与向上沟通”的每一个细节里。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学习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同样,也需要学习如何更有效地管理班级、与同事协作,以及向上级表达我 们的需求和创意。李老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者,更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女性。在谈及家庭生活和女性所面临的压力时,她坚定地说:“一切都可因我而改变。”这句话充满了力量和鼓舞,让我意识到,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我们都有能力去改变和塑造自己的生活。活动后,我还特意向李老师请教了几个关于女性职业成长的问题。她以平和而睿智的口吻,给予了我充满智慧的回答。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紧接着10月29日本校的赵晓彦和谢瑜两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 “行思践悟: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分析研讨”的演讲。赵老师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深入分享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特别是他提出的“两面向两基于”探索实践,让我深受启发。他详细阐述了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底蕴,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谢老师则从专家视角进行了精彩点评,对课程思政的定位、主线、措施和成效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比较富有创意的是两位老师的面对面访谈,这个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两位老师与参会教师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和思政元素挖掘等问题 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并掌握了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这无疑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12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的王力娟老师带来了极为实用的“教学研究的选题与方案设计”报告。王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规范撰写具有吸引力的研究题目,并详细阐述了进行文献综述、选择恰当的研究类型和方法、以及有效收集课堂效果数据等关键步骤。她着重强调,教学研究应当尊重教学进程,注重收集真实的课堂数据。王老师还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实践路径,即从课堂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初步的文献查阅确定研究题目,再进行深入文献查阅和详细的研究设计。王老师的这些分享无疑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新年伊始,1月10日,本校的李永乐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 为“科教融合育人的经验与体会”的精彩讲座。李老师结合自身的成长历程,深入浅出地分享了如何将教学科研相互融合,以达到优良的育人效果。他强调,科教融合的核心在于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通过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创新驱动,推动科研进步并孵化教学成果。讲座中,李老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课程体系革新、教材编撰及教学方法创新上的实践,并着重阐述了导师在立德树人、团队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上的关键作用。他激励我们要珍惜学校提供的成长平台,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李老师的24字箴言让我深受启发,我决心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现在在撰写这些演讲总结时,我的脑海中仍清晰地浮现出演讲老师们那睿智而精彩的瞬间,他们的分享让我深受启发。衷心感谢学校、教务处以及学院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为我们搭建了如此宝贵的学习平台。谢谢!

作者简介

程凤,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讲师,自2013年入职以来,始终深耕于教学与科研一线。同济大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排队论及其应用,深度强化学习,主讲“数理统计”、“应用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十余门课程。担任2024级统计系2班班导师,热爱教育事业,乐于跟学生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