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心得

首页 > 教发研讨 > 研修心得 > 正文

【师说·研修心得】张海:破界·对话·共生——新时代高校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纪实

来源: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作者:张海 编辑:唐子涵     日期:2025-05-28   点击数: 

编者按:历时近一年的第十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涵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教学研究等精彩内容的12场教学活动,得到各位老师积极参与的同时,有效助力了大家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全面提升。除撰写教研论文外,老师们也总结了心得体会,分享一年来的研修感悟。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本期,将分享化学学院张海老师题为“破界·对话·共生——新时代高校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纪实”的研修总结。

破界·对话·共生——新时代高校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纪实

自2024年6月以来,西南交通大学第十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已陪伴我度过了七个多月的学习旅程。这段时间中,我参与了多场涵盖课程思政建设、数字化教学方法、教学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及科研育人融合等主题的研修活动,受益匪浅。这些内容丰富、层层进阶的研修活动,不仅拓展了我的教学视野,也为我在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上提供了重要助力。特别是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徐慨教授的报告“如何提高表达沟通能力”中,我对教育工作中表达与沟通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掌握了诸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一、研修班的总体收获与体会

通过这七个多月的学习,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成长:首先是课程思政建设,研修班从多学科、多视角探讨了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使课程内容更具思想深度和时代价值。我学会了在教学中将国家战略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是数字化教学方法,通过研修班的案例分享与工具培训,我初步掌握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学会了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课堂互动和课后延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学效果。然后是教学课程设计与改革,研修班强调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内容设计的系统性,帮助我在备课时更加注重教学的逻辑性与学生的参与感。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用问题驱动式教学和任务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学习。最后是教学科研育人融合方面,通过学习,我逐渐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对于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学会了如何利用科研项目设计教学案例,如何将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

二、徐慨教授报告的深刻启发

徐慨教授以“如何提高表达沟通能力”为主题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用三轮不同难度的互动练习引导我们进入当众表达的情境,这种从实际问题出发的设计,使整个培训过程既轻松又实用,对于我这种新教师受益颇多。以下是我在徐教授报告中的主要收获:

①缓解心理紧张的方法:徐教授强调了破除“玻璃心”和消除“聚光灯效应”心理误区的重要性,并分享了12种心理与肢体调节方法。这些方法帮助我站在讲台上时能够更好地调节情绪,从容应对台下的莘莘学子。

②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徐教授详细讲解了站姿、行姿、坐姿、眼神、表情及手势在表达中的运用,使我认识到肢体语言在增强沟通效果、吸引听众注意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准备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更有感染力的肢体动作和眼神交流与学生互动,我相信这样能使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③语言的魅力与表达的结构意识:徐教授从语音、语调、语速、开头设计到结尾呼应,系统讲解了表达中的结构意识。他强调了“抓住听众注意力”“让听众同频共振”的技巧,使我认识到精彩的讲述离不开精心的设计和有条理的组织。在之前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总是平淡枯燥,没有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讲将在后面的教学中尝试通过开场提问和案例分享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④交流沟通的核心理念:徐教授提出表达的目的是为了互动交流,而非单向宣讲。他用“倾听、提问、同理心”强调了交流的双向性。我意识到,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应更多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并通过有效提问激发他们的思考。

⑤具体训练方法的实践价值:徐教授介绍的“抗压三宝训练法”“同题不同时练习法”和“英雄之旅”讲故事方法等训练技巧,为日常教学和自我表达提供了可操作的练习思路。这些方法不仅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在教学设计中更注重故事性和情感共鸣

三、对研修班开展方式的建议

虽然本次研修班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与收获,但我认为仍有一些改进空间:第一,增强互动环节,适当增加小组讨论、案例分享等互动环节,鼓励参训教师更多地分享实际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困难,以实现经验交流与共性问题的探讨。第二,加强个性化指导,可以引入定向辅导机制,根据参训教师的教学背景与发展需求,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制提升计划,提供个性化的建议与资源支持。

四、总结

第十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为我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宝贵的契机。特别是徐慨教授的报告,让我对表达与沟通的核心要素有了系统的认识,并掌握了多种实用方法。未来,我将更加注重在教学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有效组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达能力。我衷心期待研修班能在未来继续创新课程设计,优化培训模式,为更多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张海,西南交通大学化学学院讲师,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主讲物理化学A、物理化学A实验、实验室安全与规范等课程。